English

古寨新歌

——访重庆五云山寨素质教育基地
2000-07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

重庆市五云山寨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一年多以来,通过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探索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努力。不久前,中央新闻记者团到这里进行了采访。

山寨始建于700年前。山上浓荫叠翠,山下绿畴万顷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此设立青年训导团,车耀先、萨空了等一批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被关押。今天这里却成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。

走进山寨,只见山坡上,果园里,凉篷下,一群群快乐的孩子有的在给果树锄草,有的在学嫁接,有的在编竹篮、做泥雕。还有一些孩子忙着磨豆浆、喂猪、摘菜……

据了解,基地可容纳800人,每星期轮换一批,成立一年多以来,已接待全市一万八千名学生。基地的教育形式以活动课为主,内容分为生活、生产、艺术实践三大系列20多个项目。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、兴趣和季节从中选择。翻开活动课程一览表,总的感觉是:比学农基地内容丰富;比少年宫和学校的活动课贴近自然。

在果园,我问一个11岁的男孩怎样嫁接?他说先要选当年春天长出的新枝,说着拿起小刀做给我看,周围的小伙伴七嘴八舌出主意。看得出孩子们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。但喂兔的孩子却被另外一名记者问倒了———她们答不出兔子爱吃什么草,不能吃什么草。基地负责人张老师告诉记者:“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,我们正在使各种活动课内容更加完善,为此要有一批高素质、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,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。”

张老师说:“对于一些高中学生,基地的劳动往往是他们的主课,他们通过锄地、挖红苕、修路……体验劳动的艰辛、检验自己的毅力。”我们从大量学生日记、作文中看到,这里的劳动使他们对自己的弱点有了深刻的反省,对于农民生活的不易有了真切的了解,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。

在活动大厅里,我们观看了孩子们的“服装模特表演”,那些新奇有趣的服装,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并用废报纸、塑料泡沫、草秆等东西制成。欢快的音乐和他们的笑脸,使我们在惊叹孩子的想象力之余也感受到“创造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。据介绍:山寨的活动课,是一种既有组织又相对自由的形式。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,孩子的思维异常活跃。一个平时成绩不大好而且胆怯的孩子,在工艺制作活动中,发现一个树疙瘩有点像只羊,可是只有一只“角”。他开动脑筋进行加工,为这个作品取名为“勇敢的断角羊”。他的创作被评为山寨最佳作品之一。像这样的例子基地的老师们举了很多。一所薄弱校的老师正是在山寨的各种活动中,由衷地感到应该重新认识所谓“差生”,师生关系空前融洽,而且一直延续到返校之后。后来,这所薄弱校的毕业生向校长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“再去一次五云山寨。”

听说山寨上一些形式像“玩”的活动在教育界中有些争议,这使我想起摩托罗拉大学在干部培训中有一课叫作“成功企业家的七种好习惯”。上课时,竟让这些企业领导,把一大堆大小不等的积木装进一只圆桶!多数人都装不进去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装最大的,再装次大的,最后把小块的插进去,以此告诉学员:当一大堆事情摆在你面前要你安排时,要先把主要的事情安排好,先主后次。结果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一些人还用这个原则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。看来,以“玩”的形式教学不一定就比用说教的形式教学的效果差。

现在,一些教育工作者已在思考怎样借鉴基地的教育原则、教学方法,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